中国香港(2018年4月11日讯)—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技术进步改变了20亿亚洲劳动人口,过去25年来创造了3,000万个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为减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中关于技术如何影响就业的专题研究指出,尽管自动化将导致该地区的一些就业岗位消失,但其正面影响远远大于就业岗位减少等负面影响。《亚洲发展展望》是亚行年度旗舰经济报告。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Yasuyuki Sawada)表示:“亚行的最新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新技术被引入车间,生产率得以提高,生产成本降低,需求增加,亚洲国家的经济将趋于良好。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从新技术中获益,决策者要推行教育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
亚行的研究表明,即使面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对该地区的就业前景感到乐观。新技术只会取代人类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只有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的情况下,自动化才能得以应用。
最重要的是,需求不断增长本身就是新技术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它抵消了自动化引起的就业流失,并有助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亚行对2005—2015年12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变化分析完全印证了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的这一观点。此外,对各种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岗位,而同样的情况也将发生在医疗保健和教育、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领域。
报告指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步对部分劳动者构成威胁。重复操作、缺乏技巧性的岗位,未经教育或培训、难以转换职业的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工资增长缓慢的问题,这会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收入差距。亚行的报告发现,认知性任务、社交互动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密集的岗位通常由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从事,且薪酬更高,比过去10年总就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高2.6个百分点。而且,其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快于常规或手工作业的岗位。
正如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如果要让新技术惠及劳动者和全社会,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政府需要应对劳动者被淘汰的风险,确保他们免受新技术的负面影响并能够利用新的机会。这就要在技能发展、劳动监管,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协调行动。
重要的是,新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自适应学习技术是一种教育方法,它采用旨在适应学生个体的计算机算法,增强了在学校的学习成果,政府应采纳并加以推广应用。同样,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进步可以降低成本、克服复杂的失业福利制度中的实施问题以及追踪就业安置服务,从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确保新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人获益,并且通过保护个人信息等方式保护个人权利和隐私。
亚洲开发银行总部设在马尼拉,致力于通过包容性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增长和区域一体化来来帮助亚太地区减少贫困。亚行成立于1966年,现有67个成员,其中48个来自亚太地区。